158352082@qq.com 0771-3815600、18076334775
|
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 (上官云)26日,“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·第三季——跨越语言的诗意:2016中外诗人对话百年新诗与互译”活动在北京举行,安妮柯·布拉辛哈等多位中外诗人参加了本次活动。提到诗歌翻译,诗人、翻译家树才说,对于诗歌而言,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另外一个形式、一种从原文出发的创作形式。
在翻译工作中,由于诗歌的意韵等特殊性,一般会认为是比较难翻译的体裁。诗人李少君表示,自己的作品《傍晚》先后被三个人翻译过,反而让它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,“《傍晚》描写我喊散步的父亲回来吃饭的情形。他们的翻译让我感受到,这首诗可以理解成我跟黑暗在争夺我的父亲,我可以用语言把我的父亲从黑暗中解救出来,这是我以前没想到过角度”。
树才在发言。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供图。
对于这个翻译感悟,树才认为,对于原著意味来说,翻译一向被认为是“减少”了什么,但李少君的经验有效的质疑了这一点,“这让我们看到,翻译有可能也是"增加"。或许可以说,翻译总是对原文的增加或者减少”。
女诗人吕约也参加了这次翻译工作坊的活动。她觉得,刚开始互译的时候,自己和国外的诗人、翻译家们都觉得对彼此的语言很陌生,“翻译的过程就是我们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面,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对方诗歌的本质和风格”。
“首先,我们互相阅读作品,然后交流提问,有时候会具体到一个词语。这让我感觉像是用汉语重写和再创造一首诗。”吕约笑着说道。
荷兰桂冠诗人安妮·费赫特表示,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语言则是帮助翻译的一个工具,“我们在翻译吕约诗歌的时候,也会讨论一些很有趣的问题,这是一种理解的艺术”。
上一篇文章:
中国网络小说征服百万英文读者 老外自发追着翻译
|
下一篇文章:
“红色翻译家”瞿秋白
|